醫療技術 | 彌勒市中醫醫院外二科為患者開展低位直腸癌根治術并成功保肛
來源: 時間:2024-03-29 16:17 發布人:qihuangAamin 瀏覽: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23版)》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居第2位和第5位。在結直腸癌患者中,又以低位直腸癌發病率較高,約占結直腸癌患病總數的40%。
3月24日,彌勒市中醫院外二科成功為一名低位直腸癌患者進行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實現了低位保肛。
58歲的姚先生因“大便帶血1年余”,在我院行腸鏡檢查及活檢病檢后提示直腸腺癌,經肛門指檢提示,腫瘤下緣距離肛緣3cm。經盆腔磁共振評估腫瘤與周圍組織關系為可切除病灶。
低位直腸癌,就是腫瘤下緣距離肛緣5cm以下的直腸癌,如果腫瘤進展到中晚期,侵犯周圍肌肉,則難以保留肛門,如果發生遠處轉移,則會影響患者生存率。
目前,手術仍是低位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保肛的前提是完整切除腫瘤,相比中、高位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手術難度更高。對于部分低位直腸癌患者來說,根治手術需要切除肛門,讓患者失去正常的排便功能,將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和困擾,心理上難以接受等。
直腸腫瘤距肛緣3cm,如果按照既往方式,可能需要行永久性人工肛門手術(造瘺)。但是,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及醫生團隊精湛的技術,科室最后為患者實施了保留肛門的手術,不僅切除了腫瘤,也保證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尊嚴。同時,在低位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方面,對于科室來說也是一次新的技術突破。
低位直腸癌手術的難度,首先是要確保完整切除腫瘤,不然可能留下日后復發的隱患,低位直腸癌腫瘤距肛緣小于5cm,長的地方深入盆腔,空間狹小,手術難度可想而知;其次,直腸位于人體盆腔內,是腸管的末端,上端連接乙狀結腸,下端連接肛門,直腸下段的周圍組織器官比上段更復雜,低位直腸兩側和后方是骨性結構,分布著血管神經束,前方有男性的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不僅空間狹小,而且不能誤傷的組織器官很多,讓手術難上加難。再者,直腸癌手術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也會切掉一小段直腸,切掉之后把兩側的腸管吻合在一起,它就可以繼續工作,但是低位直腸腫瘤很靠近肛緣,切除后,靠近肛門一側的腸管可能會沒有充足的直腸殘留,腸吻合難度大。總之,腫瘤在直腸中距離肛門的距離越近,位置越低,治療中想要保留肛門的難度就越大。
但在外二科團隊的努力下,成功為患者完成了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同時也為患者保留住了肛門。目前,患者病情平穩,術后已開始進食流質飲食。
·健康小貼士·
若出現以下癥狀,需提高警惕,及時到醫院檢查:
(1)大便次數及排便習慣改變;
(2)大便性狀改變,如粘液膿血便;
(3)肛門墜脹感。
腸鏡篩查:
一般風險人群篩查:
1.50歲-74歲個體首次篩查糞便隱血陽性者行結腸鏡檢查,后續每年至少檢查1次免疫法糞便隱血,陽性者行結腸鏡檢查。
2.在具備條件地區,50-74歲個體,直接行結腸鏡檢查,未發現腫瘤者,每隔5年行結腸鏡檢查1次;發現腸道腫瘤者,根據腫瘤大小和病理類型在1-3年后行結腸鏡復查;后續如未發現腫瘤復發,可延長間隔至3-5年。
高風險人群: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癥性腸病者為高危人群,應自40歲開始每年參加結直腸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