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正創建這個全國示范!《應知應會手冊》來了
來源: 時間:2020-04-26 13:25 發布人:趙春艷 瀏覽:
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知識
1、問: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對云南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2015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云南考察,他希望云南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譜寫好中國夢的云南篇章。
2、問: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對云南民族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南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
3、問:黨的十九大對民族團結的重要論述是什么?
答: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4、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內涵是什么?
答: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政府主導的、各民族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地推進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進步的社會工程,是通過活動實踐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舉措。
5、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特點是什么?
答: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領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廣泛的群眾性、鮮明的時代性、形式的多樣性、永恒的創新性、切實的針對性等特點。
6、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舉措。適應新時代發展歷史方位,以各族群眾為主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對于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政策,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答: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秉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理念,按照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總要求,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突出創建主題,把握創建方向,深化創建內涵,豐富創建形式,擴大參與范圍,提升創建水平,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8、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促進民族團結;遵循社會團結規律,堅持正面引導;堅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9、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總體目標是什么?
答: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通過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和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族群眾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堅定;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廣泛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凝聚力不斷增強;依法治理民族事務能力顯著提高,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10、問:如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
答: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載體和方式;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網絡空間。
11、問:如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答:推進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搭建促進各民族溝通的文化橋梁;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交流活動;加快建成小康社會增進民生福祉。
12、問:如何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水平?
答: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向縱深拓展;把重心下沉到基層單位。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和示范單位建設;提升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
13、問:彌勒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創建目標是什么?
答: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努力建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14、創建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1)彌勒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按照堅持一條主線、圍繞三個重點、打造八項示范、聚焦“十一進”的創建工作思路,使創建工作符合中央精神、富有時代特色、凸顯地區特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全州、全省前列,開創各族群眾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和睦共處、和諧共進的新局面,努力建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2)“一條主線”: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
(3)“三個重點”: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宣傳引導、強化保障機制。
(4)“八項示范”:打造黨的建設統領示范、打造宣傳教育引導示范、打造交往交流交融示范、打造發展動力增強示范、打造民生持續改善示范、打造民族宗教治理示范、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打造弘揚老區精神示范。
(5)“十一進”:進機關、進社區、進鄉鎮(村)、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醫院、進企業、進景區、進家庭、進園區、進軍警營。
二、民族知識
15、問: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16、問: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時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階段,各民族間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長期存在。
(2)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我國現階段的民族問題只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事業中才能逐步解決。
(3)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4)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
(5)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不斷鞏固各民族的大團結。
(6)各民族要加強互助合作,努力實現共同進步和繁榮。
(7)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基礎。
(8)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重大貢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
(9)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干部隊伍。
(10)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織在一起,在處理民族問題時要注意貫徹黨的宗教政策。
17、問:我國民族政策的內容是什么?
答: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主要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
(2)民族區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政策
(5)積極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文化事業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發展語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政策
(8)尊重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18、問:什么是民族問題?
答: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民族問題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長期性、重要性、復雜性、國際性和敏感性5個基本特征。
19、問:“一條道路”“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人人”“五個認同”“五個維護”“六個相互”的內容是什么?
答:“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兩個共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四個人人”:人人都有民族團結的思想,人人都說有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人人都做民族團結的好事,人人都爭當民族團結的模范。
“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五個維護”: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一、維護民族團結。
“六個相互”: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20、問: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是什么?
答: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21、問: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
22、問:公民民族成份變更條件是什么?
答: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申請變更其民族成份一次。
(1)父母婚姻關系發生變化,其民族成份與直接撫養的一方不同的。
(2)父母婚姻關系發生變化,其民族成份與繼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3)其民族成份與養父(母)的民族成份不同的。
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在其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的兩年內,可以依據其父或者其母的民族成份申請變更一次。
23、問:我國在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方面的政策有哪些?
答: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24、問:為什么說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答:團結穩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前提和保證,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沒有發展,社會就會喪失活力,國家就不能前進,人民生活就無法得到改善,而發展要靠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作保障,沒有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混亂,人心渙散,人民就不可能安心生產生活,安居樂業就無從談起,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團結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實惠就多;分裂動蕩,經濟發展就停滯不前,各族人民就普遍遭殃。只有團結穩定,才能鞏固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只有團結穩定,才能保護和諧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團結穩定,才能維護各族群眾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是被歷史反復證明的正確論斷,是縱觀當今世界得出的深刻啟示。
25、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6個民族是哪幾個?
答:漢、滿、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畬、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朝鮮、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基諾共56個民族。
26、問:我國有幾個少數民族?
答:1979年,經國務院確認,我國除漢族外還有55個民族,并且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使用漢語外,其余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27、問:彌勒市的世居民族是哪幾個?
答:彌勒市的世居民族有6個:分別是漢族、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壯族。
28、問:彌勒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彌勒總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答:彌勒少數民族人口有25.3萬,占彌勒總人口的44.9%。
29、問:什么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
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是指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28個民族,包括獨龍族、柯爾克孜族、京族、怒族等,占56個民族組成的中國之半數。
30、問:什么是“直過民族”?
答:“直過民族”是指新中國成立之初從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云南有獨龍、德昂、基諾、怒、布朗、景頗、僳僳、拉祜、佤等9個“直過民族”。
31、問:什么是民族節日?
答: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55個少數民族中,節日之多,難以計數。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并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眾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為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
32、問: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33、問:全國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幾個自治區,幾個自治州,幾個自治縣(旗)?
答:全國共有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
34、問云南的民族自治州是哪些?
答:云南共有8個民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
三、宗教知識
35、問:什么是宗教?
答: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其產生和存在有著復雜的自然根源和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同時又對現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倫理等方面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36、問:中國共產黨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宗教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將長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發展宗教。
(2)宗教信仰自由受國家憲法保護,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要宣傳無神論,但不能把有神論和無神論的區別等同于政治上的對立。要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4)國家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和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
(5)我國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出現對抗性的問題,要嚴格區別、妥善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6)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宗教對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不允許境外任何組織、團體和個人干預我國宗教事務。
(7)愛國宗教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信教群眾的橋梁,要支持他們加強自身建設,自主開展活動,充分發揮作用。
(8)愛國宗教界人士是團結信教群眾、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愛國宗教教職人員隊伍。
(9)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樹立公民意識,把愛國與愛教結合起來在國家法律和政策范圍內進行活動。
(10)所有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須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37、問:什么是宗教活動場所?
答:是指經依法登記,擁有相關宗教設施、組織信仰公民開展集體宗教活動的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等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38、問:黨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是什么?
答: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39、問: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宗教必須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活動
(3)各宗教一律平等
(4)宗教與國家政權分開
(5)國家保護一切在憲法、法律和政策范圍內的正常的宗教活動
(6)無神論與有神論之間相互尊重
(7)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40、問: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內涵是什么?
答: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指政府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對宗教方面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和行為,以及社會公共活動涉及宗教界權益的關系和行為的行政管理。
其基本內容是:切實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保證正常宗教活動的有序進行,保護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實現政教分離的原則,任何宗教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都不能干預國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絕不允許恢復已被廢除的宗教封建特權和宗教壓迫剝削制度;絕不允許利用宗教反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國家統一和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絕不允許利用宗教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妨礙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41、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答: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內涵,概括起來就是“兩個要求”和“五個支持”,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從事的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鼓勵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和諧包容的優良傳統;支持他們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多作貢獻,支持他們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支持他們增進信教群眾對黨和政府的理解;支持他們反對和抵制利用宗教進行危害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動,使信教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下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
42、問:為什么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國宗教應該同我國文化和國情特點相融合。新修訂《條例》提出的重要原則、確立的管理制度,符合我國文化傳統,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符合我國宗教實際,符合時代進步要求,正確體現了國法與教規的關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根據新修訂《條例》規定,宗教團體應當開展宗教思想建設,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宗教界應當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和社會穩定。這些規定,有利于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自覺抵御境外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和宗教極端主義影響,堅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道路。
43、問:什么是宗教團體?宗教團體具有哪些職能?
答:宗教團體是一個界別的社會團體,它是由信教公民自愿組成,按照國家有關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規定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并按照經核準的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宗教事務條例》提出,宗教團體具有下列職能:
(1)協助人民政府貫徹落實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維護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
(2)指導宗教教務,制定規章制度并督促落實
(3)從事宗教文化研究,詮釋宗教教義教規,開展宗教思想建設
(4)開展宗教教育培訓,培訓宗教教職人員,認定、管理宗教教職人員
(5)法律、法規、規章和宗教團體章程規定的其他職能
44、彌勒市有哪些宗教?
答:有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
45、全市依法批準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和固定處所共有多少?
答:有依法批準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和固定處所40所。按教別劃分:有佛教寺院15所,伊斯蘭教清真寺14所,基督教教堂7所,天主教堂4所。按登記類別劃分:有寺觀教堂27所,固定處所13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