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團隊學術交流會
來源: 時間:2017-07-11 10:19 發布人:高燕仙 瀏覽:
為進一步提高中醫臨床醫師的臨床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增強區域內的中醫藥學術交流水平,整理、總結、繼承和發揚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和新一代名中醫。經研究,茲定于2017年7月14日- 1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團隊學術交流會議。會議由云南省中醫藥學會、張學文國醫大師研究所主辦,云南省中醫醫院、昆明市中醫醫院、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承辦,昆明市第二人民醫院、彌勒市中醫醫院協辦。
會議主要圍繞中醫疑難疾病、腦科疾病、急癥治療等方面的診療思路和臨床經驗,分享國醫大師團隊名老中醫的臨癥經驗,探討中醫傳承與創新,展望中醫藥發展趨勢等開展。
會議地址:昆明市中醫醫院呈貢院區學術報告廳(昆明市呈貢區祥園街2628號)。
會議費用:本次會務培訓費為380元/人,會議期間食宿會務組統一安排預留,住宿費用自理。
報名方式:點擊文章末“閱讀原文”或登陸國醫在線網站http://www.tcm166.com下載《關于召開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團隊學術交流會議的通知》進行報名。
邀請專家及主要授課內容
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 《疑難病辨治思路與方法》
李軍教授 《中醫腦病證治特點臨床釋義》
張宏偉教授 《張學文教授治療急癥經驗》
許運明教授 《中藥配方顆粒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
專家簡介
張學文教授
張學文,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國醫大師。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陜西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終身教授,校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評審委員;衛生部“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研究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治未病”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先后應邀去日本、美國、東南亞、歐洲、澳洲、非洲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自1978年至今,已培養出溫病學、中醫腦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72名,博士研究生4名,國家級師承弟子6名,國外弟子5名,現仍帶教弟子數名。在中醫急癥、中醫腦病、溫病學、疑難病、活血化瘀等諸多領域均有所研究,對“毒瘀交夾”、“水瘀交夾”、“痰瘀交夾”、“氣瘀交夾”、“顱腦水瘀”等病機理論的認識頗多創新,自成體系。
李軍教授
李軍,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全國名老中醫,陜西省第二屆名中醫首席專家,陜西中醫藥大學十大名醫,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及省級老中醫藥專家師承指導老師。1981年至1985年在陜西中醫學院攻讀溫病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張學文教授。現兼任國家獎勵評審專家、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內科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內科分會常務委員,陜西省“三五”人才。
在長期隨師侍診時,感悟導師對中醫腦病病因病機的精辟分析,系統總結撰寫了“腦當為臟論"、“腦的生理病理"等篇章,力倡“腦當為臟"并特別強調其在中醫診治腦病中的重要性,概括出了“諸陽之會陽易亢"、“元神之府神易傷”、“清靈之竅竅易閉”、“諸髓之海髓易虛"的診治綱領,為后學者學習掌握中醫腦病的診治要領起到了導航作用。從醫40余年來,對中醫腦病理論深有研究,對診治心腦血管病獨有所見,對診治內科疑難雜癥頗具心得,屢起沉疴。治療中風、腦積水、多發性硬化癥、癲癇、三叉神經痛、冠心病、心肌炎等病癥療效顯著。
許運明教授
南京中醫藥大學天江中藥配方顆粒研究院院長,天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導老師、學術顧問,中華中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中藥飲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編委。從事中醫藥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多年,對中醫內科多種疾病的診治有較豐富經驗,對中藥配方顆粒的學術、專業技術和臨床應用有多年深入研究。
張宏偉博士
張宏偉,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重癥醫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七年制臨床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普巡講首屆專家團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腦病專業委員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理事。
姜莉云教授
姜莉云,昆明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云南省名中醫 , 吳榮祖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負責人,云南省第四批中醫脾胃病重點專科負責人,云南省脾胃病學繼續醫學教育基地負責人。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云南省中醫藥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云南省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及參與國家級、省市級課題20余項,9次獲云南省、昆明市科技進步獎及專利獎,出版專著6部,發表專業論文70余篇。獲國家專利4項。
專業特長:疑難胃腸病、功能性胃腸病、肝膽病及其他中醫病證等。#p#副標題#e#
原文件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