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三伏貼”配合子午流注納子法取穴,給您不一樣的貼敷體驗
來源: 時間:2018-06-27 09:50 發布人:高燕仙 瀏覽:
什么是“三伏貼”
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三伏貼”是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利用人體陽氣與自然界生物陽氣相接的這一有利時機,運用純陽固本的純中藥制劑,通過對人體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功能,調和氣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和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的內在抗病能力,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上寧肺氣,下固腎陽,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三伏貼用于治療寒性疾病,能最大程度地驅風散寒,祛除體內沉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并為秋冬儲備陽氣,令人體陽氣充足至冬季時不易被嚴寒所傷。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是肺病科的多發病及常見病,上述疾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冬天發作頻繁,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增加了患者的醫療經濟負擔。肺病科順應自然界五運六氣的變化,“三伏貼”配合子午流注納子按時循經取穴法,順應經脈氣血流注,“天人感應”,以達到調理臟腑氣血、促進人體康復、減少疾病發作次數,減輕呼吸道咳、痰、喘癥狀。
子午流注納子法是祖國傳統時間針灸的一種,是根據臟腑經氣流注、盛衰開闔規律,按十二地支時間推移配合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順序取穴的方法。子午流注納子法主要的取穴方法包括按時子母補瀉取穴法和循經取穴法。子母補瀉臨床常用于治療臟腑病變、調整臟腑虛實;而按時循經取穴法既可治療臟腑病變,亦可治療本經經脈循行所過處發生的病變。
表:子午流注納子按時循經取穴表
貼敷時間
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歷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在三伏天期間也可進行貼敷,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7-10天。
2018年初伏:2018年07月17日-07月26日;
2018年中伏:2018年07月27日-08月15日;
2018年末伏:2018年08月16日-08月25日。
療程
連續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可以繼續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皮膚反應與處理
雖然貼敷療法最早也叫發泡療法,因為當時認為皮膚起泡后治療效果更好,但通過多年的臨床研究,現在則以不起泡而達到治療效果為目的。而且穴位貼敷部位水泡的出現與否,主要與患者的體質差異及貼敷治療的時間長短有關,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局部皮膚潮紅、灼熱、輕度刺痛,或出現小水皰,極少數可以出現大水皰。患者敷藥處皮膚多數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貼敷部位如果出現小的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或者給予濕潤燒傷膏外涂以減輕不適感。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破潰的水皰應做消毒處理后,外用無菌紗布包扎,以防感染。
注意事項
1.對于所貼敷之藥,應將其固定牢穩,以免移位或脫落。
2.貼敷藥物部位出現水皰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脫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4.對于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藥物不可放置過久,藥物宜密閉、低溫保存。
6.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體弱、消瘦者,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過久,并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
禁忌人群
1.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
2.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瘢痕體質者;
4.咳黃濃痰、咯血患者;
5.醫生認為不宜使用的患者。
以下人群慎用:
1.孕婦;
2.艾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惡性腫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
5.2歲以下嬰幼兒,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
療效
穴位貼敷通過多年的應用、觀察來看,其療效主要是一種治未病的療效。它不是治療疾病本身,而是夏天貼了以后,預防冬天的時候不去發作。因為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往往跟上呼吸道的感染有關系,而這種方法用了以后,可以使人體的抵抗力增強,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和次數就減少了,或者感染的程度就減輕了。因此它的療效在于夏天貼了以后冬天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數減少了,所以疾病的發作可能就減少了。
聯系電話:0873-6128417、6127092
貼敷地址:彌勒市中醫醫院住院部六樓-肺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