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大醫精誠,重視人文關懷;承岐黃仁術,踐行救死扶傷
來源: 時間:2018-12-12 09:55 發布人:高燕仙 瀏覽: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所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近年來隨著醫患關系的緊張,醫護人員對醫療質量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對醫療技術的提高,忽視了對人文關懷及及服務態度的提升。12月4日,我院急診重癥醫學部開展了一場主題為“人文醫學服務理念提升討論會”。在科主任楊冬梅主持下,會議圍繞:“醫務人員行醫的目的是什么?醫務人員最大的敵人是什么?醫務人員最重要的本領是什么?”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會議的背景主要是通過觀看《妙手情真》這部電影后的感想為基礎,暢談自己對于人文醫學服務的理解。
我們都知道服務理念決定服務質量的好壞,一家頂級的醫院可能技術一流,設備先進,可完成高精尖的手術,可發表眾多的SCI論文,但是忽視了人文醫學服務理念,忽視了人文關懷理念的醫院往往是沒有溫度的。通過積極的討論,急診重癥醫學部的醫護人員普遍認為:醫護人員最大的敵人不是疾病本身,更多的是醫護人員對于病患的冷漠、冰冷的服務態度,傲慢的醫學風氣,面對醫護一堆堆聽不懂的醫學術語,病患很難真正感受到人文關懷的理念。我們行醫的目的在于救死扶傷,但我們更應該在治療疾病本身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及人文關懷。
電視劇《心術》曾這樣描述醫生的三種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夠看好病人的疾病。這只能說明你是一個醫務工作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你不僅看好病人的病,你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都知道很多疾病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許多癌癥終末期的患者他們更需要的是醫生對他們的一句關心、一個微笑,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聽他們訴說自己的不適,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面對病魔時不那么單薄,不那么孤無依靠,讓他們知道我們醫護人員始終和他們在一起,即使真的死亡來臨,我們也能安詳面對,這才是我們要建設的有技術、有溫度的醫院。醫護人員最大的本領除了要加強自己的業務素質、專業基礎技能,更應該重視自己內在的修養,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一個病患愿意性命相托的好醫生。
最后,醫院運營總監肖茂明和醫療技術顧問沈春生主任教導道:“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這是西方醫學界著名的一句名言”,翻譯過來說的是: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建設一所好醫院依賴于每個醫護人員的努力,只有人人都提高對人文醫學服務理念的關注及重視,懂得持著溫馨、和諧、有愛的服務理念,再用自己精湛的醫術服務病患,才能使我們的服務質量更上一層樓。行醫的道路上要始終記得:秉大醫精誠,重視人文關懷;承岐黃仁術,踐行救死扶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