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化
山藥是一寶,健脾養胃還補腎!
來源: 時間:2020-04-14 13:23 發布人:趙春艷 瀏覽:
山藥又稱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是《中華本草》收載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山藥干燥根莖。傳統認為河南古懷慶府(今河南焦作所轄的溫縣、武陟、博愛、泌陽等縣)所產者品質最佳,故有“懷山藥”之稱。
山藥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補虛藥,味甘性平,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之功效,對肺虛咳喘、脾虛久瀉、慢性腸胃炎、糖尿病、遺精、帶下等癥都有療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評價它是“健脾補益、滋精固腎、治諸百病,療五勞七傷”的佳品,常吃可以益腎氣、健脾胃。
在《神農本草經》中將其列為補虛上品,有“小人參”的美譽。
山藥的功效
1、脾虛食少,久瀉不止,白帶過多
本品甘平,能補脾氣,益脾陰,又兼澀性,能止瀉、止帶。適用于脾氣虛弱或氣陰兩虛,消瘦乏力,食少便清或泄得,及婦女帶下等。因山藥高含營養成分,又容易消化,可作為食品長期服用,對慢性久病或病后,虛易贏瘦,需營養調補而腫運不健者,本品不失為一味調補佳品。
2、肺虛喘咳
本品能補肺氣,兼能滋肺陰。治肺虛久咳或虛喘,可與太子參、南沙參等藥同用。
3、腎虛遺精,帶下,尿頻
本品能補腎氣兼能滋腎陰,并兼收濕之性。適用于腎氣虛的腰膝酸軟,夜尿頻多或遺尿,清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及腎陰虛的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遺精等癥。
4、虛熱消渴
本品既補脾肺腎之氣,又補脾肺腎之陰。治療消渴病氣陰兩虛者,常配伍黃花、天花粉、知母等補氣養陰生津之品。
山藥不僅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好藥材,也是一種美味的好食材,肉質細嫩,含有極豐富的營養保健物質,有白、黃、紫三種,其中紫色山藥為『上品』,平時可以在家中常備一些。
山藥的做法十分豐富,烹可為肴,碾泥蒸可為糕,多做甜食;還可以切片煎汁當飯;又可以切丁,煮粥喝;可清炒山藥、拔絲山藥,補益作用均很強。但無論是哪種吃法,不要一次性吃得過多,適量即可。
山藥補益,煮粥為佳
山藥煮粥,歷史悠久,民間自古多有流傳。《薩謙齋經驗方》載:“山藥粥治久泄,糯米水浸一宿,山藥炒熟,加砂糖、胡椒煮。”明代李時珍稱:“薯蕷粥補腎精,固腸胃。”
下面為大家推薦一款山藥蝦仁粥,非常適合1歲以上的小朋友和老人食用,易消化,口感好。
山藥蝦仁粥
食材:大米100克, 蝦仁各100克 , 山藥300克,鹽適量,蔥末適量。
食材處理:大米用清水淘洗備用;山藥洗凈去皮,切小段;蝦仁去沙線,洗滌備用。
煲煮:煲鍋置火上,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放入大米、山藥、蝦仁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熬煮30分鐘。
調味出鍋:放入適量鹽、蔥末攪拌均勻稍煮片刻即可。(作者:段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