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化
巧治中風,重在恢復腦氣筋的視聽言動和伎巧
來源: 時間:2016-05-31 10:17 發布人:邵小英 瀏覽:
祖國醫學對中風有著十分博大精深的理論基礎和治療內涵,并且對腦和腦神經功能早有認識。《醫易一理》明確指出:“腦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腦精氣居頭頂之上,前齊眉,后齊頸,左右齊耳……。腦氣筋入官臟腑,以司視聽言動。故曰:目無腦氣筋則不能視,耳無腦氣筋則不能聽,鼻無腦氣筋則不分香臭,舌無腦氣筋則不知甘苦。脊髓者,由腦直下,為腦之余,承腦驅使分派,眾腦氣筋之本也。脊樁二十四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湊疊連貫,互相勘合而成,共成腦氣筋三十一對(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由筋分線,由線分絲,愈分愈細,有繞如網者,有結如球者,以布手足周身,皮肉筋骨無微不到。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事者,無非腦之權也。”由此可見腦氣筋的重用性。
腦氣筋組成:目之腦氣筋(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耳之腦氣筋(位聽神經、前庭蝸神經);鼻之腦氣筋(嗅神經);舌之腦氣筋(舌咽神經、舌下神經);面之腦氣筋(面神經、三叉神經);臟腑腦氣筋(迷走神經);頸肩腦氣筋(副神經);脊樁腦氣筋(脊神經連于脊髓共31對)
腦氣筋功能:司視聽言動,司伎巧,知覺運動,記憶古今,應對萬事(王清任《醫林改錯》明確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腦氣筋特點:腦氣筋由腦所主,承腦驅使分派,皮肉筋骨無微不到。
對于腦血栓形成,由上文受到啟發:中風病病機雖然復雜,但筆者認為不外乎腦絡瘀阻,髓海失養,腦氣筋受損致神明失用,“伎巧不出”。 年老因虛(肝腎精血不足、脾虛、氣虛)致運血無力(或血流緩慢),血液粘稠而結瘀,血瘀(血液的濃、粘、易凝、易聚狀態)日久,漸而阻滯腦絡形成瘀血(血液的凝聚狀態),瘀血閉阻腦絡(腦血栓形成),使其周圍的髓海失養(腦組織缺血缺氧)。髓海失養則腦氣筋(腦神經)受損。隨失養區域不同,按腦氣筋的循行分布不同,產生卒然昏仆,僻不遂,語言蹇澀等各種不同癥狀。
故而虛是腦血栓形成的根源,瘀血閉阻腦絡是腦血栓形成發生的核心。髓海失養、腦氣筋失用是瘀血閉阻腦絡后疾病發展的結果。所以本病是因虛致實(腦絡瘀阻不通),因實而虛(髓海失養)的本虛標實證,虛實挾雜證。病變臟腑是肝脾腎。治療的核心是“通”(腦絡)“榮”(腦海)、濡養腦氣筋。化瘀養腦使腦氣筋復用是治療的關鍵。益氣化瘀及滲濕降濁是治療的基本方法之一。恢復腦氣筋視聽言動和伎巧功能是中醫治療中風的最終目的。
用藥經驗和體會
1、急性期
凡神志清楚者均給益氣化瘀滲濕降濁的基本方:黃芪60~90g,太子滲20~30g,桃仁沖20g,紅花10g,丹參20g,水蛭20g,川芎10~15g,當歸20g,生地20g,赤芍20g,茯苓20g,苡仁20g,水牛角20g,石菖蒲10g,牛膝10g,代赭石20g,柴胡10g,開水煨,2日一劑,日服3次,每次150—200ml。
以辨證施治貫穿始終:肝陽暴亢者加黃芩20g,鉤藤20g;便秘腑實者加白芍60g,甘草10g,麻子仁20g,麥冬20g,大黃10g;痰多者加膽南星20g,竹茹10g,京半夏20g;顱內壓高或血壓過高者代赭石量用30~50g,加澤瀉60g,生石決明20~30g,夏枯草10g。